谈球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商业餐饮花园绿地一应俱全这个生态住宅竟是养老公寓2014年7月启动、2017年底落成的新加坡海军部村庄(Kampung Admiralty),是新加坡首个集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于一体的老年公共住宅。这个住宅、土地、社会、健康等多部门共建项目,由建屋发展局主导和开发,国家环境局、国家公园局、土地交通局、幼儿发展署、健康部以及义顺健康园区等共同合作完成。
建筑本身一直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的项目亮点。在居住空间设计上,海军部村庄重视适老化的所有细节:它的户型是套间公寓,有38平方米和47平方米两种大小;为了方便拎包入住,设有嵌入式衣柜、橱柜、厨炉,浴室和厨房也已砌好地板砖和墙砖;为了适老,厨房橱柜可以选择适应轮椅的高度,客厅、餐厅和浴室均采用防滑地板,此外还有支撑用的扶手、利于移动的入口坡道、较大的开关和警报系统等。
同时,它也是典型的生态友善型建筑。内部有方便、安全的地下自行车库,起到鼓励骑行的作用;楼内的分离式槽道用于可回收废弃物;气动式废弃物传送系统提供清洁的废弃物处理;种植湿地不仅美化景观,还起到地表水处理和暴雨时的滞水作用;太阳能板为公共服务提供电源;再生能源电梯和楼道安装移动感应电灯开关,以减少能源消耗;马桶上的生态洗手池鼓励节水
除了物理空间的适老设计,公屋还配备适老服务:健康中心给老人提供锻炼身体、学习新技能比如针织、缝纫、烹饪等的机会;健康中心旁的托儿中心,为代际交流提供可能;医疗中心提供专家门诊、内镜检查和日间手术;社区农场和草药花园鼓励居民参与种植;屋顶花园设有儿童游戏场和适老长椅。此外,社区内还有丰富便利的消费性服务设施,如小贩中心、餐饮中心、超市和商店。
64岁的Heng Gee Choo和59岁妻子Sie Gik Moi带孙儿在社区花园玩耍。图/Seah Kwang Peng
上述信息易使人们产生一个印象,即海军部村庄是一个“大而全”的老年社区地产。然而,若是看一看其住宅规模———两幢11层高、总共104户的公寓楼,人们便会发现,这里所配备的服务设施不会只是供这104户所使用。与其说是围绕老年公寓提供服务,不如说是把老年公寓放到了地区中心。
要正确解读海军部村庄,不能就项目看项目。它实际上标示着新加坡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探索的“原地老去”(aging in place)的一个新里程碑———既是过往适老政策的综合落地,也是示范性的实践新路径。
资料显示,新加坡是世界上排名第五的长寿地区。上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便树立了“促使老人尽可能长地在自己家里生活独立”的原则,逐渐衍生出原地老去、年龄包容的建成环境(age-inclusive built environment)、无障碍社会(barrier-free society)等具体目标。社会层面上,也确立了“赋能人人老得有尊严和安全,作为社会的不可或缺成员”的目标谈球吧。
在过去的40年中,每一个10年,新加坡根据国情对老龄政策进行了一些细致的调整,并愈加以人为本。
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养老政策主张不应把长者视为病人或残疾人,而应将其人生经验视为无价资产。长者应有财务独立和财务安全的能力。社区应提供邻里层面的健康照护设施、代际活动,并鼓励长者参与志愿服务以维持社会活力。
上世纪90年代,政策更加聚焦社区,提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多只助手”的伙伴关系,强化社区照护,鼓励志愿福利组织。同时,确认老龄化为都市议题,提出“原地老去”概念,通过创建年龄友善的都市环境,帮助年长者能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
21世纪头10年,政策更加明确了对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派送系统的建设,打造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通过财务、融资和政府补助的方式,确保购买服务的可支付性。
在2010年到2020年间,新加坡老龄政策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升级,意将新加坡建设为以人为本的年龄友善城市,使新加坡人人能够自信优雅地原地老去。具体方针包括:提供“全年龄机会”,提出长寿是一种可以持续学习、成长、发挥所长的机会;建设“全年龄村庄”,重拾“传统村庄”(kampung)的生命周期完整概念,将托幼服务和托老服务设于同一地点,以促进代际联结;打造“全年龄城市”,划定“银发区”,降低车行速度,在交通路口安装延长穿越马路时间的“绿人加”(Green Man-Plus)标志,在天桥加装电梯,人行道每隔50米设置座椅,以鼓励老年人更多地出行。
在老龄化已是全球趋势的今天,回顾新加坡40年来的老龄政策,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其部署的前瞻性,和因时因地制宜的技术理性。
2006年,新加坡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拨婴儿潮将在2012年给该国带来严峻挑战。以五年规划为引领,新加坡于当年全面吹响年龄友善城市号角。由于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公屋,心理学、社会学、环境行为学亦证明“原地老去”是预防老年认知症的良方,新加坡全面启动老旧公屋适老化改造。具体包括在住房单元内加装坡道、扶手、防滑地板、紧急拉环、热侦测器、报警铃,在楼栋安装电梯。另一方面,新加坡为新建公屋提出新要求,譬如所有住房单元都要为将来出现轮椅需要时,预留满足轮椅可达性改造的条件。新加坡还格外注重城市尺度的公共设施,具体表现为在街区铺设轮椅通道,在城市内通行低底盘公交车和可搭载轮椅的地铁。
这些在环境上、公共设施上彰显年龄友善的措施,指向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外部环境的歧视会侵蚀老年人对于独立生活的自我评估,并造成能力退化。如果没有年龄友善的外部环境,“尽可能久地在自己家里生活独立”的“原地老去”就会失去基础。
事实上,海军部村庄在新加坡公共住宅发展历程中之所以得到盛誉,不只在于住房的建设,更在于其整体的福利环境。为了有利于可支付的原地老去,新加坡在适老化公屋上通过土地批租年限、提取退休金购房、等政策调整,提供更多元的“年龄敏感”选项,供老年人按自身情况组合。海军部村庄以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发展社区和老年照护网络,扩大社区基础的居家健康照护;同时,鼓励老人活跃参与社会,为其提供休闲活动谈球吧、工作、学习等多种选择,协助其发挥精力和经验,以使其随着年龄老去仍能继续充分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
海军部村庄“软件”条件亮眼,在这里可以看到住户在屋顶农园种植,看到被称为“享锅计划”的烹饪技巧传授活动,也可以看到广场空间的活化活动。更有深刻意义的是老人和儿童的一起活动,儿童身上的生命力强化老人的感受力,而儿童体验到如行动不便和听力障碍等老化挑战,铺垫了整个社会尊重老年人的基础。
对土地资源缺稀的新加坡来说,即使多部门共建的出发点是为了节约用地,项目设计的共识更应是创造一个人们可以聚集并彼此产生连接的公共空间,经年累月地滋养地点感和认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海军部村庄充分发挥毗邻地铁站的新镇中心区位条件,使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又将社区需要置于商业考虑之上,使其老年公寓不仅享有作为中心的城市物质生活,更有利于形成作为网络节点的社会生活。
要使公共空间成为社会空间,需要良好设计的支撑。海军部村庄着重于生物亲和力的空间设计,以细致的环境氛围使生命彼此感应,从而吸引人们驻足并融入。譬如为了解决高密度城市的宜居问题,海军部村庄建筑体的上层作为老年公寓、中层为医疗中心、健康中心和托儿中心,下层为社区广场和商业设施,以确保上层住宅的噪声隔离、绿色和私密;以绿植作为建筑包覆的必要组成分,不只是为了使建筑物有柔软外貌,也为减轻都市热岛效应,缓冲从地铁站传来的噪声。
又如,景观设计采用了分层滤水网络,以有效的蓝绿基础设施管理暴雨径流。屋顶的社区农场和层层叠叠的绿色露台收集和过滤雨水,导流至社区广场再到雨水花园。因自然过滤而净化的水储存在雨水收集槽,用于灌溉社区农场,或流向地面层的生态池塘,最终进入排水道。多样的绿化吸引了蓬勃的生命,创造了空间变化,涵养环境美质。比如从医疗中心望出去的中央雨水花园,为居民带来一览无余的绿化景观。社区农场则种植了水果、香草、蔬菜等超过30种热带植物。
59岁Doris Yuen和79岁丈夫YipKeng Luen先生在屋顶农园。图/Jonathan Choo
正是这些陪伴人们日夜的景观、设施,以及人们日常持续的使用、参与,使得公共空间积累了内容、事件和记忆,从而发展为社会空间。当一个空间成为社会空间,不需要任何强制性,人们自然会去爱护它、维系它。也正因为建立了这样的公共支持和赋能支持,“尽可能久地生活独立”便更成为个体和家庭的责任,而“自信优雅地原地老去”的目标也自然获得了个体—社会构架。
我们或可从新加坡海军部村庄案例读到:居家养老的关键词是“自立”不是“养”,社区养老的关键词是“社会空间”。从住宅适老化到消除公共空间的隐性歧视,从提供健康照护服务到赋能积极参与社会,新加坡的年龄友善建设的根脉在于通过公共政策支持老龄生命充分开展。当年龄弱势的老年人拥有健康、自立、自信谈球吧、从容,当他们不畏惧体能逐渐衰竭,个体和社会就有了优雅,而这就是福祉。